平台用户画像,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建设(十七)
author:一佰互联 2019-03-30   click:703

简介:这是IAB物智链第57篇原创文章。互联网平台建设的第17篇。以下是数字化转型的分享线路图,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为序号的分享:生态圈建设中,最关键的一部分,载体之平台建设。以下是正文: 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建设,目前 ...

这是IAB物智链57篇原创文章。互联网平台建设的第17篇。以下是数字化转型的分享线路图,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为序号的分享:生态圈建设中,最关键的一部分,载体之平台建设。


平台用户画像,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建设(十七)


以下是正文:

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建设,目前总共准备了60篇左右文章,因为平台建设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体系工程,要想全部都讲清楚非常不易,文章的结构围绕平台图谱进行,部分配图或者结构会适当调整。


平台用户画像,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建设(十七)


大体上,可以划分为五大部分,分别是平台图谱(6篇),保险公司平台建设综述(6篇),保险公司平台建设V1.0:设计与创新(30篇),保险公司平台建设V2.0:借势与创新(10篇左右),保险公司平台建设V3.0:开放与创新(约10篇左右)。四大部分前三部分的文章会交叉分享,版本迭代的V1.0~V3.0会按序分享。


平台用户画像,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建设(十七)


所有分享,仅做参考,无法作为确定的方案使用。

今天这篇是用户画像,前面在外部驱动力之用户篇的分享中,我们已经分享了用户360°视图的建设方法,今天这篇主要是用户画像;经典用户画像;用户分群和构建用户画像的目的四部分。

01 用户画像的概念


1、用户画像发展的三个阶段

从用户画像的概念提出到现在,至少发展了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用户画像的提出和名称的确定,即现有用户画像的产生,它的全称叫用户网络行为画像,欧美国家最近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Digital Twin,即数字孪生。当然两者也有些许差别,但目的是一致的。这一阶段通过用户画像,还逐步探索出了定量画像,定性画像,用户分群等等。

第二个阶段是超级360°视图的出现,主要是这几年咨询公司在给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洗脑过程中的用语,由于数字化转型的大热,该概念逐渐从传统行业延伸到互联网行业,相比于“用户画像”,超级360°用户视图,对用户的数字形象勾勒更加全面,认知也更加多维度,有利于集群化平台协同作战。这一阶段,由于大数据概念的逐步引入,逐步探索出了更加细化的用户分群,相似度计算,用户画像聚类等。


平台用户画像,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建设(十七)


第三个阶段就是当前比较主流的阶段,主要是结合知识图谱的用户360°视图,同时延伸出各种分支,包括分布式技术的应用导致去中心化概念的引入;比如用户追求一人千面导致分群模型从原来的100+一次性暴涨到目前的数百亿规模;再比如数据暴增,导致用户画像管理机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,这里面除了传统的存储、查询、定时更新以外,中心化的存储还面临数据隐私、数权等伦理性问题。

以下所有讨论,关于用户画像,没有特别说明,都指三个阶段画像的统称,另外我把第一阶段的画像统称为经典画像,第二阶段的画像称之为超级360°视图,第三阶段的画像称之为分布式智能画像。

2、用户画像

什么是用户画像?从中文角度来讲,用户画像就是用户角色的数字化抽象。它是用来勾画用户背景、用户特征、用户性格、用户行为及场景,并通过其联系用户需求与产品设计的一个用户信息的数字化全貌。旨在通过海量用户行为数据,挖掘其中的潜在价值,从而帮助用户、企业、政府等解决如何把数据转化为现实价值的问题。

用户画像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,可以说,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产品设计,都需要有用户画像。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所有和用户相关的系统,平台建设,都需要有用户画像,像我们前面说的数字化营销、智能运营、检索、智能分发、场景串接、智能保顾等等,几乎所有的场景。

在分享智能分发技术模型的时候,我们特意提到了四个典型的互联网平台,分别是国内的淘宝、今日头条(包括抖音),国外的YouTube和Netflix视频推荐平台,所有这些领域,用户画像都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引用。究其原因,我想主要包括以下四点:

(1)商业用途。社会所有商业行为,都是围绕用户进行的,因此分析用户行为就尤为重要,用户画像是企业分析用户,满足需求的起点。

(2)便于使用。用户画像是一种能将定性和定量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载体,定性化的方法,通过对用户的生活情境、使用场景、心智模式进行分析,从而对用户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抽象与概括;定量化可以对特征做精细的统计分析与计算,获得对于用户较为精准的认识,便于在数值排序的基础上实现核心用户的发掘与价值挖局。

(3)数据原料。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的原料,第一次如此重要,这几年AI概念大热,互联网巨头都在全方位布局,而巨头竞争的本质,很可能就是场景的覆盖和数据的聚拢。而数据只有放到对用户的理解、挖掘与服务时,才能彰显其价值所在。这里面,从某种意义上讲,所有数据只有围绕用户ID进行,才有价值。

(4)数权概念的崛起。就像银行账户上的数据是钱一样,以后,你在中心化或者相对去中心化云服务器上的数据,也和房子、银行的资金一样,都是价值资产。要想数据对个人有价值,那么相关数据必须是围绕用户数字化世界的ID来构建的,这个建设后的成果物,就是用户画像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用户画像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结果,什么意思呢?他不可能也不会成为一个终态的整体结果,因为自然人作为活体,任何生理、身体行为、社会关系,都应该是用户画像的一部分。作为一个相对的整体结果,它也是由各个子画像综合计算而来的,所有的子画像作为中间结果也要全部保留,以用于重要的画像解释和应用数据。

02 经典用户画像


经典用户画像,主要是描述第一阶段互联网设计阶段,数据不足情况下所使用的画像。这里介绍两套互联网时代比较经典的画像。实际上,当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产品设计,依然是离不开经典画像的,希望对你有所启发。

1、头羊、羊群与草地

Web2.0时代,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当属社区,社区的另一个分类维度我们叫社交媒体。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中,如果说哪几项技术对数字化转型影响最为重要,里面必须有社交媒体。所以,这一套画像是社区产品设计中,使用最多的,也是屡试不爽的画像,行业统称为羊群、草地与狼,也叫头羊策略。

(1)第一只羊

如果我有一片草地,我就在我的草地上养羊,我先要有第一只羊。 如果这一只羊能够我的草地上活下来,玩得很好,那么我的草地就是没问题的,我就可以引入更多的羊。 羊多了,你就会发现头羊才是关键的,为什么呢?因为一只头羊可以管一大堆羊,你就不用管了,那些小羊就不用管了,头羊都会管。只要有头羊,羊群就可以聚集。 羊多了就会有狼,狼多了,我就把羊圈起来,然后向狼收费。

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社区,都是按照这个场景和用户描述去做的。像早起的贴吧、天涯、猫扑,里面最主要的就是版主、吧主,他们就是一个个头羊。微博时代的大V,网红、明星是微博的一个个头羊,早期微博的明星策略也是典型的头羊策略。现阶段大火的直播、短视频应用,一个个网红、大V依然是这个道理。如果企业早期没有头羊,无法充分发挥社区的UGC力量,普遍采用的做法就是PGU,就是高价请头羊入驻,产生优质内容。

在以上的论述中,谈到了几个用户画像: 第一只羊、头羊、狼。我们的草地上来了第一只羊,接着这只羊吃了一口草,死了。第一只羊是什么?就是你迎来了第一个用户,这个用户玩了一下就走了,再也不来了,就叫“死了”。

羊死了的原因就是产品有问题,你可以为了留住这只羊,动用很多外部资源,比如我从外面买草买料,可以暂时把这只羊留下来。但这其实是靠额外付出,才能撑住场面。本质上,产品有问题,靠额外的支出去维持光鲜的表面,依然是无济于事的。因为你的产品、你的草地根本不具备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。所以如果你要有羊,还是需要回来继续解决你自己的草的问题。

等你重新打磨自己的草地,接着你迎来了第一只羊,这只羊吃了一口草没死,但是玩得不开心,这个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有了一个产品,来了一个用户,然后这个用户用了一下觉得也还可以,但是没那么爽。这个时候你可以引入更多的羊吗?也就是说你要开始推广你的产品了吗?当然还是不行,其实这依然是你的草的问题,你的产品的问题。

所以,打磨产品,通过头羊效应的前半部分,是可以检验产品是否合格的一个手段。我们很容易通过以上信息进行分析:
  • 首先要有第一只羊;
  • 这只羊在这里过得很开心,他能过收获即时满足;
  • 引入更多的羊(产品可以推广了)。

这里面,第一只羊是关键角色,通过找到第一只羊,他在这里可以得到满足,玩的很high,针对这个用户的同类用户去推广,产品就会很快被市场认可。

(2)头羊

第二个关键角色是什么呢?是头羊。

整个社区产品的生态发展到最后,最核心的就是头羊。 整个企业的资源核心就是要去维护头羊,只要有头羊就会有羊群。有时候小羊叫一叫表示不满,我们根本不用管,因为企业资源有限。

什么叫头羊?前面说了,比如说论坛的版主、YY公会的老大、微博的大V、重度用户、淘宝的店主、自媒体的大V等等,这些都是头羊。当你的草地上出现了头羊,头羊开始自己管羊群的时候,这代表着什么?其实这就代表了自组织的开始,你开始拥有了网络效应。

当你要评估一个产品或者一家公司的网络效应有多大时,一个非常简单的评估方式就是数一数它有多少头羊。比如PC时代,很火的摄影网站叫蜂鸟BBS,它大概有50个版主,所以它有50个头羊;那另外一个更火的BBS天涯,最少有5000个版主,所以它至少有5000个头羊。这样一对比,你就大概知道,天涯的网络效应肯定是远远大于蜂鸟的。百度贴吧有多少版主,就至少有多少头羊;淘宝上有多少卖家,就有多少头羊。那按照这个标准来看,百度贴吧和淘宝,它们的网络效应其实是巨无霸级的。

草地、第一只羊、头羊和狼就是一组经典的用户画像。 这里面的狼是什么,比如企业要在你的社区投放广告,他就是狼。其实,基本上所有玩互联网网络效应的、玩社区的,都用这一组用户画像去开启他的生态体系。

2、电商用户的一组画像:大明、小闲和笨笨。

(1)大明用户

大明有什么特点?大明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、非常清晰。比如说男人买衬衫就是大明,或者男人买一个手机或3C产品,他就是大明。因为他对他要的东西是非常清晰的,所以他要寻找的核心是价格或者硬货。

这个时候,网站的页面做得再漂亮、格调再高雅,如果产品价格不好,大明一样不买账。 所以互联网产品中,大明最依赖的工具是搜索,因为他对自己主动要找的东西是非常清晰的。

最早的互联网电商都是依靠大明用户开始的。比如成熟最早的旅游,卖机票、卖酒店,这些都是标准品。然后卖3C产品,也是标准品。比如,像去哪儿的搜索比价引擎,提供从同一班航班里找到最便宜的机票这一服务,这更是大明用户所青睐的一个经典产品。

京东其实就是定位于服务大明的,所以标准品的竞争几乎都是京东赢。为什么?因为大明用户极其简单,他要干的事情就是两件:一、搜索自己要的;二、比价格。京东的体量优势越来越大,对供应链的挤压能力越来越强,所以它服务大明用户的能力就越来越强。现在一些B2C品类暂时还有机会,其实是京东的火力还没有扩展到那里。标准品的电商,只要是京东来做,根本不需要精细化的运营就能够压倒其他的商家,为什么?因为大明用户要的就是价格和效率。当然了,大明用户还有一个特点,他没有忠诚度。 比如一个男士,他买衬衫,买了就走,不会再多看一眼其他的东西。

(2)笨笨用户

笨笨的特征是什么?就是我有大概的需求,但是还没有那么明确。如果说男人买衬衫是大明,那女人买裙子就是笨笨。你问女生她想要一条什么样的裙子,她真的不知道,我得看、挑选、比较,最后从各种信息中做一个决定。所以如果男人要出门买衬衫,基本上一定会买一件衬衫回来;但如果女人要出门买裙子,她可能会逛十家店看了200条裙子,最后买了一顶帽子。

如果京东是服务大明的,那么给女生用的App叫小红书,它就是一个经典的服务笨笨的应用。我们来比较这两个的区别是什么。京东有一个很强的产品目录检索,小红书没有这个功能。而且小红书搜索任何一个结果都会出一大堆产品,你想要用关键词过滤掉?做不到。为什么?故意的。

因为女孩儿的目的不是要有效率地、快速地找到自己要的东西,而是想东看看、西看看,看看有什么她不知道的,有什么她没见过的,看得多了就会忍不住买一样。最后买的东西和她最初想要的东西相不相关,这不重要,这就是笨笨用户。

淘宝,尤其是智能化升级之后的淘宝,更是服务笨笨用户的。马云说淘宝是一个娱乐公司,为什么?因为每天晚上都有2000万的女生在淘宝上逛,什么也不买,就是逛。但是,如果笨笨决定了要买什么产品,那么下一秒有70%-80%的概率,笨笨就会变成大明,然后开始去追求价格。

(3)小闲用户

小闲的特征是什么?就是我没有消费需求,我就是来打发时间的。如果说百度、京东服务大明,淘宝服务笨笨,那么腾讯其实就是服务小闲的。QQ聊天是因为闲,微信刷朋友圈还是因为闲,你玩游戏依然是因为闲。所以你在任何一个闲的时候,打开腾讯的产品一定可以帮你杀时间。所以腾讯的用户往游戏和视频去转化,转化率就会非常高,为什么呢?因为用户玩游戏也好,看视频也罢,其实他都是因为闲,是沿着小闲既定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路径发展下去,继续打发时间。

但是如果你要让腾讯的小闲流量转化为购物的电商,效果就很差,为什么?因为场景不对。总之,一个人到这来是来打发时间的,如果你突然让他买东西,他会觉得他心理建设没做好,他没有这个预期。

其实不单是腾讯,其他服务小闲的社区,比如说天涯、豆瓣、蚂蜂窝,用它们的社区用户去做产品的交易导流,效果都挺一般的。你就会发现,互联网的BAT就是服务这三类经典用户涨起来的。
  • 百度服务大明,你要什么说清楚,我帮你找;
  • 淘宝服务笨笨,没什么事你就上来逛吧,有层出不穷的东西给你看;
  • 腾讯服务小闲,闲着没事的时候,打开腾讯的任何一个产品打发时间。

这三个用户和上面那个草地与羊的关系是什么呢?不管大明、笨笨和小闲其实都是羊,你想服务具体哪种羊,你就要按照大明羊、笨笨羊、小闲羊,三种不同羊的需求,来管理你的草地,制作你的产品。

3、画像中的角色,不是一尘不变的

小羊会长大变成,迟早会变成头羊,同样小闲用户在确定要购买什么时,一秒就会变成大明,也就是说,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,扮演着“不同的画像”,这在传统的模式下,是没有一种产品模式可以满足一个用户多种的角色化需求的。但是,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生态给这种角色华需求提供了可能性,这也是为什么生态建设对于保险行业的发展如此重要的原因。

企业用单一的服务模式,走向生态化的服务模式,目的就是承接不同用户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需求,每一个不同,都是一个个不同的画像。

4、对保险公司的启示

上面这两组经典的用户画像,是梁宁老师在她的得到课程中的一个分享,由于社交媒体对这个互联网行业都极为重要,因此保险公司建设互联网平台,必须要非常重视社交媒体,这里面的关键点就是要有社区基因,什么是社区基因?就是你是否拥有头羊和羊群,从而形成自组织。你要让笨笨用户在你的平台中逛起来,你要让小闲用户在你的平台上打发时间,最后当小闲、笨笨转向大明的时候,你还可以提供满足大明用户需求的产品环境。

社区基因是开放、包容、共享共治的一种理念,这种理念要在平台产品设计之初,就充分的考虑,否则通过后期的添加,是很难再成功“编辑”的。

03 用户分群


用户分群,就是群体用户画像的分析方法。用户画像作为目标用户的标签化,不仅仅用来分析目标用户,还应该包含用户间的关联分析,即群体用户画像分析。群体用户画像是对目标用户群体真实特征的勾勒,是群体用户的综合原型,代表了一个群真实的用户。

群体用户画像分析,目的是依据不同的评估维度和模型算法,通过聚类方式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用户划分为同一个群体,进而帮助企业发现核心的、规模较大的用户群,从而在系统设计例如推荐系统等时,考虑优先满足核心用户群的需求,然后再去满足次要用户群的需求。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,通常的做法是系统会选取3~6个用户群来代表系统可能会面向的所有用户。

用户分群画像分析的主要流程包括四步:

(1)用户画像获取。即围绕用户的数据的获取。

(2)用户画像相似度计算。根据不同的用户画像计算相互间的相似程度,这一项是区分用户群体的重要指标,是开展用户画像聚类的前提条件。

(3)用户画像聚类。根据用户画像间的相似程度,将相似的用户画像聚为一类,分群雏形完成。

(4)群体用户画像生产。最后是,针对不同类别的用户分别建立有代表性的典型用户画像。

04 保险公司平台,构建用户画像的目的


通过以上的说明,基本上关于用户画像最为重要的部分,全部完毕。保险公司平台建设,构建用户画像是最为关键的一步,但也要明白,画像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。

平台用户画像建设,主要目的有三个:

(1)确定平台服务的用户范围,平台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。一个新产品的推出,必须是只满足一部分用户的一个或者几个需求,不可能也不存在一款产品一经推出就可以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。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、百万大军进入互联网创业、巨头虎视眈眈的今日,聚焦资源,集中优势力量服务好一个特定群体,尤其重要。

(2)刻画平台用户,从而聚焦资源服务用户。刻画平台用户的过程,其实就是前面用户分群中,选取3~6个用户群来代表系统可能会面向的所有用户的过程。也就是说,从系统建设的角度,通过聚类方式将具有相同特征的而用户划分为同一个群体,进而帮助企业发现核心的、规模较大的用户群,从而筛选出核心用户群体,并设计系统来优先满足该群提需求,是平台建设之初资源聚焦的方式之一。

值得强调的是,当分布式智能画像时代逐渐来临之时,平台用户画像开始出现分群+个性化两种画像构建方式混合进行的新型需求场景,这时候的平台建设,将和现在平台建设中的用户画像建设完全不同。

(3)用户群体拓展。当平台满足当前服务的核心用户群体时,平台资源依然充足时,就应该考虑进行平台用户的拓展,用户拓展主要是在拓展用户群,也就是从核心用户群,向关联用户群拓展,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平台,扩大网络效应,降低成本。

大型保险公司,因为历史原因,积累了海量的数据,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烟囱系统中,有非结构化数据,也有半结构化和已经结构化了的数据,怎么充分的利用这些沉睡的数据,构建险企自己生态系统的用户画像,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的必经之路。

参考资料

1、梁宁《产品思维三十讲》

2、《用户网络行为画像》


平台用户画像,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建设(十七)

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巅云官方发声,对观点有疑义请先联系作者本人进行修改,若内容非法请联系平台管理员,邮箱2522407257@qq.com。更多相关资讯,请到巅云www.yinxi.net学习互联网营销技术请到巅云建站www.yx10011.com。